我心中理想的教育,以及實踐理想所需的心理學與學校制度
大四上期末(2021.1),我曾寫了一篇《我的教育哲學與教學實踐》,算是對那個時間切面的教育觀做個記錄。
當時我就預想,自己的想法會隨著經驗增加而變化,因此它不會是最終版。
此文發表至今已過了三年半,這段時間,我經歷了一年半的萬芳代課、半年的體制內教育實習、十個月的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
我也閱讀了許多教育及心理學書籍、文獻,參訪了 10+ 間實驗學校,還飛去尼泊爾參加 IDEC 國際民主教育年會。
看了各式各樣的教育模式之後,這篇文章是我對自己的階段性整理。
它仍然不會是最終版,不過如果你有興趣,我想和你分享。
理想的教育是要幫助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我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並且能在不讓別人擔心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活得幸福;次要目標才是幫助孩子能夠面對未來,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至於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我認為 Fröbel 說得很好,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哲學指引方向,心理學提供作法
這是哲學的部分,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仰賴心理學。
愛與榜樣,幾乎是每個師培生都聽過的一句話,但愛是什麼呢?榜樣又是什麼?先來談談榜樣。
一個理想的教育系統,應該提供多種可能成為學生榜樣的成人,這些成人可以有不同的興趣、個性,但仍有些必要、核心的共同信念或特質,這些信念、特質會與一個教育系統對學生的期待有關,以我自己為例,我希望系統中的每個大人,都能夠友善對待身旁的人、而且都是自主學習者。
學生應該要能在被愛的前提下,觀察這些大人,然後選擇要或不要成為這些大人的樣子。
那什麼是愛呢?
Erich Fromm 說,愛是一門藝術,需要知識與努力,並指出愛的本質是給予,包含照顧、責任、尊重(接納)、瞭解。
Carl Rogers 指出幫助一個人成長所需的要素,一段真誠、同理、接納的關係。
其同事 Thomas Gordon 進一步提出容易推廣的人際互動技巧,包含積極聆聽、我訊息、第三法等等。
為了實踐「愛學生」,教育工作者應該要盡可能掌握這些知識及技巧,過去一年半,我和中央師培的夥伴黃名、徐珮真,還有 Shuu(我在生涯發展諮詢師培訓課程認識的年輕爸爸)組成諮商讀書會。
我們陸續閱讀《諮商理論與實務:從諮商學者的人生看他們的理論》、《存在心理治療》、《T.E.T. 教師效能訓練》等書。當然,Shuu 讀的是 P.E.T. 父母效能訓練。
在閱讀、討論的過程,連結自己的生命經驗,並進行個案討論、同儕輔導,我認為自己現在已能清晰地自我覺察,真誠地與學生互動,且已掌握積極聆聽的作法,能充分表達同理與接納,進而支持、鼓勵、協助學生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
總結來說,愛與榜樣意味著,孩子的身邊應該要充滿掌握建立真誠、接納、同理之關係的大人,這些大人有一些共通的、希望孩子學到的特質,而孩子可以自由地、安全地在這樣的關係中,參考這些大人的樣子,選擇自己想成為怎麼樣的人。
滿足心理學原則的制度設計
以上是理論,接下來我想探討的是:怎麼樣的制度設計,能夠滿足上述的心理學原則,達成我的教育哲學理想?我認為有三項重要的制度:自選導師、非強制性課程、親師合作。
自選導師
首先,孩子的雖然需要許多大人,但應該要有至少一位大人和他建立深度的連結。
除了在他需要時(也就是 T.E.T. 所說的「問題屬於學生」時)接住他,還需要與孩子進行深刻的對話,以促進孩子的自我覺察、邀請他對自己的現狀進行評估、並決定接下來要怎麼做。
因此,自選導師、低導師生比(我認為 10-15 應該是極限)、一對一時間(不一定要很高頻率、長時間,但一定要有),是必要之條件。
非強制性課程
其次,根據我的觀察,學生最熟悉、最信任的老師未必是輔導老師,而是授課教師,因此只安排導師制度,不足以讓師生之間建立深度連結,還需要安排許多課程。
對孩子的影響,來自於「陪著他做 1000 件事」,因此對我而言,課程應該要是由學生主導的非強制性課程,其主要目的是讓師生陪著孩子去做事、建立關係、影響孩子,次要目的才是給與多元的學習資源與學習體驗。
非強制課程的意思並不是不能安排任何必修課,而是當學生表達不想投入時,甚至只是看起來不感興趣時,老師願不願意好好聽懂他的想法,以平等的姿態和他對話。
親師合作
最後,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其實遠大於教師,因此找到適合的家長、成為教育合夥人才能對孩子帶來長期影響。相關制度包含家長說明會、入學面談、定期親師晤談、親職教育等。
建構理想圖像之後 …
建構理想的教育圖像,以及思考實務上如何執行,對我而言是一件有趣的事。
現階段我尚在思考,這樣的教育模式如何推廣?如何讓更多家長認同此模式?如何讓更多教育工作者願意投入這樣的教育典範?
最終,希望我能夠回答:如何讓更多人成為自己、活得幸福?我自己想要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有什麼想法,也歡迎你和我分享。
延伸閱讀:台灣教育改革現況以及我想扮演的角色
我還在探索發布內容的最佳管道,除了電子報,也同時經營以下平台,有時會同步發佈,有時不會。如果你喜歡,請訂閱電子報!
Substack 電子報|成為自己的路上|On Becoming Myself
Website|蘇倚恩 iansuedu.com
Facebook|蘇倚恩
Instagram|@ians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