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我的教育理念演變史

我希望幫助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活出幸福的人生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希望把孩子教成什麼樣子?希望透過教育為世界帶來什麼改變?這樣的改變要如何達成?這些是每一位想當老師的人都需要不斷問自己的問題,我也不例外。

我是蘇倚恩,我想與你分享我成為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及我尋找答案的故事。

我的故事:邁向教育之路

2017年,我算是一位高學業成就的高中生,因為體會到教會同學的快樂,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可能還有一部分,是我厭倦了被分數定義的生活,想要找一份按照年資調薪的工作,跳脫這個不斷比較的有限賽局。總而言之,高三的我選擇成為一位高中老師,那時我腦中想著的,是如何用最有效率的講解方式,幫助學生獲得好成績。

2018年,我按照計畫,在大二開始修習教育學程,而我對教育的認識,包含教育的目標、教師的角色、學習的意義,在接下來這一年經歷了極大的轉變。

衝擊:從傳統教育到素養

蘇倚恩,我的故事,教育的目的。不要追求成功,要追求幸福。Photo by Siora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我修習教育學程的第一年,108課綱正準備上路,我們當然也接觸到了所謂的「核心素養(core competence)」,根據總綱,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素養導向教學」則是為了讓學生學習素養而採用的教學方式。

當時因為課程要求,我閱讀了哈佛大學「變革領導中心」主持人東尼.華格納(Tony Wagner)所寫的《哈佛大學這樣教出孩子競爭力:未來人才一定要具備的7大生存能力》,作者指出,在全球化與資訊量爆炸的21世紀,知識翻新速度呈指數成長,企業希望人才具備批判思考、解決問題、跨域協作、影響力領導的能力,並且擁有好奇心,是為終身學習者,但我們的教育卻還在要求學生學習學科知識、在考試中選出「標準答案」,我們用舊的教育思維,教學生過去的知識,又要怎麼期待學生能適應未來未知的世界?

我才意識到:原來那些我引以為傲,讓我考上中央大學的學習方式、考試技巧,在未來的社會中可能完全派不上用場。但是,批判思考、解決問題,這些能力要怎麼教?我從來沒有上過一門教我「批判思考」的課,我甚至不確定自己有沒有這些能力!

為了尋找實踐教育目標的方法,從大二到大四上,我藉由閱讀、修課、讀書會、試教,不斷收斂教育目標,並學習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教學,當時特別鑽研探究教學法與科學史融入教學,因此在大四上選擇推甄台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希望未來能以物理課為媒介,教會學生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2021年2月,我趁著大四寒假,逐條閱讀自然科領綱,用便利貼收斂出十項應該要教、而且可以遷移應用的能力。接著我開始研究美國新一代科學標準(NGSS),想知道美國的科學教育是怎麼做的。

蘇倚恩,我的故事,教育的目的。不要追求成功,要追求幸福。Photo by Jaredd Craig on Unsplash

但隨著我不斷挖掘,我卻愈來愈迷惘,我不知道教這些要做什麼。我問自己:「學生學到核心素養了,然後呢?」

迷惘

不管是高中時想像的「提升學生的成績」,還是進入師培之後的「教學生核心素養」,我似乎從來沒有反思過這些教育目標的合理性。

「讓學生學到能夠面對未來社會的素養(解決問題、成長心態、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態度 …),促成階級流動、打破階級再製(social reproduction),不就是教育的目的嗎?」

然後呢?所謂成功的教學,是讓被我教到的學生,能夠爬到更上層的階級嗎?所謂成功的教育改革,是讓台灣的「競爭力」提升,在國家排名中往上爬嗎?

當一群人的階級向上流動,勢必有另一群人向下流動,我想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僅僅是「讓兩群人的階級互換」嗎?

我找不到這麼做的意義。

另一方面,當我強調學生應該學會「能夠面對未來社會的素養」,是否也暗示著,擁有那些知識、能力、態度的人,將會得到我較高的評價?如果考試都變成素養導向評量,難道它就能夠定義一個人的好壞嗎?某些職業確實薪水比較高、生活水準比較好,也有比較高的不可取代性,但把學生都教育成這樣子,就是我的目標嗎?如果學生開心,我能不能允許、接納他從事一個社會未必認可的工作?

蘇倚恩,我的故事,教育的目的。不要追求成功,要追求幸福。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重新定義教育的目的:成為自己、活得幸福

在大四寒假結束前,我找到答案了。

我想,「讓我的學生在未來很成功」或「幫助學生翻轉階級」,並不是我成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目的,我選擇投入教育,是希望在學生遇到挑戰時與他們一起面對,並且成為自己的主人,活出幸福的人生。這是我在我自己、學生以及家長的教育目標之間,找到的最大公因數。

因此,我決定,無論孩子是否想要成為「擁有核心素養的人」,我都會不帶評價地接納他們現在的樣子,相信他們是自己生命的專家,同時和他們建立真誠、信任、尊重的關係,讓他們知道隨時可以像我尋求協助,而在他們希望改變的時候,我也會陪伴他們往理想的自己前進。

養孩子需要一個村子的力量

一個人要如何成為自己、活得幸福?這是我碩班期間不斷思考的議題,而民主教育/人本教育,是我目前找到最好的答案。

在 110-1 到 111-1 三個學期,我在萬芳高中代課期間,閱讀許多心理學文獻(自我決定理論、心理幸福感理論、個人中心治療等等)與國內外實驗教育的作法,並參訪多所民主/人本取向的實驗學校(人文國中小、種籽實小、展賦行動高中),嘗試在體制內創造一個「幫助學生發展出自主性、提升幸福感」的環境,實踐人本教育,並且以此為碩士論文研究主題。

延伸觀看:這不是公民教育嗎? 7 分鐘看懂民主教育 – YouTube

在嘗試了一年半之後,我必須說,雖然我非常高興學生願意信任我,讓我有機會在他們遇到挑戰時接住他們,陪伴他們度過難關,但我也發現,真的有和我深入對談的孩子,其實只佔了少數,多數學生和我的互動,可能就只限於課堂中的簡單對話。

「養孩子需要一個村子的力量」,教育不是單打獨鬥就能做好的,能夠幫助學生發展出自主性、提升幸福感的環境,也不是我一個人就能夠創造出來的。

於是我在想,要如何串聯更多大人的力量,真正做到「一群大人一起陪伴一群孩子長大」?如何撐出足夠大的心理支持網,讓每個孩子都能夠被接住呢?我想,我要先努力和身旁的老師、學生家長成為夥伴,我們才能夠一起支持孩子,而我相信,分享我個人的生命經驗,以及這些經驗為我帶來的教育反思,會是很好的辦法。

而我也在 2023/5 月,開始發起「教育搞起來」專案,包含每月一次的民主教育社群聚會民主學校參訪,希望有更多人接觸、認識並實踐民主教育,相信有一天,所有人都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活出幸福的人生。

✉️ 留下信箱,收到最新參訪資訊


更新時間:Jul 26,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