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上班生活中,重新思考自己的優先順序
嗨,你好嗎?
上週六是人文國中小 20 周年校慶,一連上了六天班,這週的颱風假剛好可以讓我喘口氣。
中秋節前才發了一封電子報說我享受現在的生活狀態,接下來兩週,我卻開始萌生「期待退休」的念頭,特別是週日晚上,一想到「隔天又要上班了」,就好想趕快退休。
開始上班後,我的感覺是「好忙碌」,即使學生很可愛,即使工作有挑戰性、有成長機會,我還是想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
我也發現,即使已經做到 7:00 起床讀書,我還是會一邊讀書、一邊覺得焦慮。我不是終於早起做事了嗎?我不是正在讀書嗎?我沒有在浪費時間吧?
我為何感到焦慮?
我想,這份焦慮可能與我對自己未來 2-3 年的期待有關:我期許自己成為一位更專業、更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能夠處理各種教育現場的突發狀況,能照顧學生的各種需求,能掌握和家長合作的方法。
以人文展賦教育的用語,我希望精熟對孩子產生影響力的六大技巧:無條件接納、真誠一致、積極聆聽、我訊息、安排自然或合理的後果、溫和而堅定的執行。
這六大技巧揉合了個人中心治療創始人 Carl Rogers 對治療關係的論述、人本心理學家 Thomas Gordon 提出的人際關係技巧,以及 Alfred Adler 與 Rudolf Dreikurs 的教養策略。
由於過去的身分是科任教師,我遇到的輔導情境,大多都是學生面對情緒困擾,主動或被我邀請來聊聊,因此我通常採用個人中心治療的輔導策略:以真誠、心口一致的姿態,無條件地接納、關懷對方,並且積極地聆聽,同理對方的處境、想法與感受,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自己被理解了。
這些情境對應到六大技巧的前三項,也就是無條件接納、真誠一致和積極聆聽。
經歷過去三年的學生輔導、CDA 生涯發展諮詢師培訓與實習,以及過去一年半,在諮商讀書會中的案例討論、同儕諮商練習,我認為自己對這三個技巧背後的信念與執行方法,已有相當程度的瞭解,我常被夥伴稱為同理心大師,甚至曾被邀請擔任研習講師,分享如何避免破壞關係的溝通陷阱,運用前述技巧接住面對情緒困擾的孩子。
但在人文擔任導師之後,我逐漸發現,自己在「安排自然或合理的後果、溫和而堅定的執行」這兩項技巧上,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
例如,面對特教生,我無法溫和且堅定地畫界線,因此當他不斷找我解決他的「無聊」,但我又無計可施時,我會非常挫折。我還算是能當下能覺察自己的狀態,所以我不會對學生大吼,但我猜我那時是沒有功能、沒辦法照顧學生的,我只能告訴學生,我現在不行,你可以給我一些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嗎?
例如,在社團課,我宣布「社長要在下課前把社團記錄單交給社團指導老師」時,一位資深老師提醒我,要告訴大家「如果沒交會怎麼樣」,當下我的腦袋真的是一片空白,也就是,我並不習慣安排自然或合理的後果,「沒有後果」意謂「不做也不會怎麼樣」,既然不做也不會怎麼樣,學生當然就不會做。
我想要的不是退休,是思考優先順序,找到更好的平衡
在人文遇到的這些情境,再再提醒我,我距離我想成為的「擅長與學生建立關係、對學生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工作者」,還有許多不足,還需要更多實務經驗。
更重要的是,只是上班、完成我的工作,沒有辦法讓我變得更專業,下次遇到類似的情境,我大概還是不知道要如何處理。我真正需要的是有意識地反思,從這些經驗中提取實務知識。
這大概就是我感到焦慮的原因:我知道想達到我的個人成長目標,我需要花更多時間反思,但我覺得自己沒有時間。
「隔天又要上班了。」「我又要沒有自己的時間了。」這些想法讓我很直覺地想到:「阿,如果退休的話,我就有好多自己的時間了。」進而產生期待退休的念頭。
想退休的那幾天,我甚至開始計算,如果不生小孩、不買房,定期定額投入全市場指數型 ETF,幾年後可以退休。(請參考《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
但仔細覺察後,我知道自己要的真的不是退休,而是更好的平衡。
於是我轉而檢視自己現在的生活,以平日來說,扣除上班、睡覺、吃飯、洗澡、做一些雜事,大概是 5 個小時,我要拿這些時間做什麼呢?
要談時間分配,不可能不談價值觀,因此,我又重新思考:我在乎什麼?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問題幫助我重新釐清,哪些事情是真正重要的。
- 我想要有意識地活著:所以我應該要好好做每日覆盤以及每週覆盤,學季結束後要做學季末覆盤。
- 我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和體態:所以我應該要養成好的入睡儀式,固定時間睡覺、固定時間起床;另外,我也應該好好運動——打羽球、健身。
- 我是個有閱讀、寫作習慣的人:閱讀是 CP 值最高的學習方式,寫作則可以幫助我思考、內化,同時輸出,成為對我的專業或能力的外在認證,所以也許我每天應該花一小時閱讀、寫作。
意志力失效時,以自我疼惜取代自我批判
其實,除了寫下那些對我來說重要的事,我也應該繼續提醒自己:be kind to yourself!
意志力相關的研究顯示,在意志力失效時,對自己愈苛刻,就愈可能再次經歷相同的失敗。與其苛責自己,更好的策略是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
- 覺察(Mindfulness):覺察自己的內疚、自我批判,避免自己下意識地透過立即的滿足來擺脫「不好的感覺」,例如甜食、短影片、電玩。
- 共同的人性(Common humanity):「意志力失效」的單一事件,影響了自己的身分認同,開始認為自己是有問題的、缺乏意志力的、軟弱的,這樣的身分認同,會使人更難以找到力量、重新復活。接受「人都不是完美的」的事實,接受痛苦和失敗是共同的人性。
- 善待自己(Self-kindness):想像自己是自己的學生或朋友,當對方遇到挫折時,我會怎麼鼓勵、支持他?用一樣的方式對自己說話。
有時候耍廢了一陣子,或者週末睡太晚,就會落入自責和內疚當中,而這樣的負面情緒,也會讓我更想待在 Netflix 或 YouTube 的世界裡面,好讓我不須面對那些不舒服。
這是我還在練習的。
延伸閱讀:我是不想要影響力,還是我害怕失敗?
我還在探索發布內容的最佳管道,除了電子報,也同時經營以下平台,有時會同步發佈,有時不會。如果你喜歡,請訂閱電子報!
Substack 電子報|成為自己的路上|On Becoming Myself
Website|蘇倚恩 iansuedu.com
Facebook|蘇倚恩
Instagram|@ians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