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困擾的來源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看法!Albert Ellis 的理情治療學派

理情治療,Photo by Christian Erfurt on Unsplash

今年我和三位老師、生涯諮詢師自主發起《諮商理論與實務》讀書會,希望提供個案更多的支持與協助,也透過文字和其他老師、諮詢師分享我們的觀點。

這周的閱讀章節是Albert Ellis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簡稱理情治療。

理情治療:改變信念,就能改變情緒和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Ellis在1950年代提出理情治療,主張案主的情緒和行為受到其想法、信念的影響,他將信念分成理性與非理性,而非理性信念便是導致情緒困擾的主要原因,因此諮商的主要目標就是協助案主改變這樣的非理性信念。

理性信念是基於事實和邏輯的信念,並不會強求自己、他人或世界達到某種狀態,能夠幫助個人有效地面對挫折與現況,促進自我成長。

非理性信念則是基於錯誤資訊、邏輯、想像的信念,會導致負面情緒和行為,通常來自於完美主義、不合理的期望、情感上的需求,例如覺得「自己或他人一定要怎樣怎樣」。

Albert Ellis主張諮商師在諮商過程,應該扮演「教導」的角色,透過提問幫助案主識別「事實、事件」、「非理性信念」與「信念導致的情緒或行為」,並將導致負面情緒的非理性信念轉化為理性信念,以解決情緒困擾。

我對理情治療的看法

我們都很認同Albert Ellis將案主的想法區分成兩種信念,並主張情緒困擾的來源是非理性信念,以及將「協助案主改變這樣的非理性信念」視為諮商的主要目標。

我也很認同理情治療學派的另一項諮商目標:幫助案主做到無條件地接納自己、他人、人生,如果能夠做到,案主就會感到快樂。

雖然認同理情治療的諮商目標,但我並不是很認同他的諮商策略(改變信念的方式),我不太喜歡它的「教導」立場,我自己非常喜歡Carl Rogers個人中心治療的非指導式諮商,但Ellis其實明確反對過Carl Rogers強調的溫暖、理解的治療關係,他認為這麼做會讓案主過度依賴諮商師。

因此我們針對「改變案主非理性信念的具體作法」進行深入的討論。

如何改變案主的非理性信念?

先處理個案的情緒

當一個個案來到我們面前,通常會帶著許多的情緒,但我們發現,理情治療好像完全沒有處理到情緒,我們認為,諮商師應該要先同理、接納這些情緒,處理好情緒了,才能去處理案主的非理性信念。

在不評價的情況下,指出案主的非理性信念

Albert Ellis指出,諮商師應該幫助案主意識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例如問案主:「有什麼證據支持你這樣的想法?」我一開始其實很難接受這種作法,我在想,「非理性」在台灣的文化脈絡下其實是偏負面的詞,那諮商師要如何指出案主的非理性信念,但又不會讓案主覺得自己被評價或不被信任?

經過討論,我們認為諮商師其實不用特別去提「非理性」這個詞,而是可以直接談論非理性信念的「內涵」,並以不帶評價的方式和案主對話,例如:「聽起來你對自己有蠻高的期待,覺得自己一定要做到xxx嗎?」「但我感覺這個想法讓你很痛苦,對不對?」「如果你沒做到,會怎麼看待自己?」「你覺得如果自己沒有做到的話,就表示自己是個失敗者嗎?你會覺得自己很糟糕嗎?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嗎?」

而諮商師也可以告訴個案:「如果你沒做到完美的狀態,我也會這樣接納你,因為我看到你有認真看待這件事,而且很努力想要克服困難。」

其實針對打破非理性信念的方法,比起Albert Ellis提出的「透過理性、證據、邏輯來說服案主」,我更想要用我個人的角度提出我「未必客觀」的想法,因為那些道理案主其實也都懂,但他們就還是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真正能夠讓他們接納自己的,是諮商師真誠地同理案主,並展現出無條件的接納。

找到與案主信念相同的同溫層,幫助案主接納自己

很多時候,案主的情緒困擾來源,確實是因為非理性信念和自己真正渴望的東西打架,例如自己想要離職,但又覺得「好像一定要待滿兩年」(非理性信念);想要念喜歡的科系,但又覺得「好像應該選個熱門科系」(非理性信念)。

面對這個情境,我們想到的另一個方法,是幫助案主找到信念相同的KOL、作家或學者,並請案主想像,抱持這樣信念的人,會怎麼評價自己?

也可以進一步給案主一個回家作業,例如以「和自己抱持相同信念的人」的視角,寫一封信正向、肯定的信給自己。我也曾經和一位朋友分享過類似的作法,她的回饋是:「這是我難得最不自我批判的一段時間。」面對很難接納自己的案主,也許也可以請對方嘗試看看。

結語

也許是受限於自己的諮商與被諮商經驗,因為體驗過被諮商師接納的感覺,也看過案主感受到被自己接納後,更能夠接納自己,所以我還是很喜歡Carl Rogers的非指導式治療關係。不過我們也認同,在案主的同意的情況下,可以從非指導式轉換成指導式,只要案主同意,指導式諮商也可以幫助案主快速進步。

總結來說,只要將「理性、非理性」這兩個詞彙替換掉,Albert Ellis對兩種信念的區分,以及情緒困擾的來源,對我來說還是很有幫助的,未來也會將這樣的概念納入自己的諮商策略中。

延伸閱讀:大人不認同我想做的事,要怎麼和他們溝通?

探索更多來自 蘇倚恩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