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對「專題式學習」的主題沒興趣怎麼辦?

專題式學習, PBL, Photo by Van Tay Media on Unsplash

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有很多好處,能提升學習動機、培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與真實社會的學習方式相近,但是如果孩子對PBL課程的主題不敢興趣,那麼老師該怎麼辦?這篇文章會先簡介PBL,接著以自身「人本取向」的教育觀點,針對學生不感興趣的原因提出分析與解決辦法

PBL是什麼?

PBL 是將「讓學生完成與其生活經驗有關的專案」作為學習的中心,它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好處:

一、提高學習動機與成效:學生在PBL當中面對的任何學習,都有明確的目的(也就是完成這個專案),他們透過學習來移除阻礙、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並完成專題,因此也能明確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價值。當學生認為學習的目的相當明確且有價值,伴隨而來的就是較高的學習動機(而且是自主動機),以及更好的學習成效。

二、增加「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在PBL當中,學生必須與同儕互動合作,共同分析、評估問題,學習相關知識、技能,以解決他們執行專題時碰到的問題,若有意識地反思這些經驗,從中找出可以做得更好之處,就能夠提升「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更符合真實社會的學習方式:在學生出社會後,處理的真實問題大多是跨領域的,因此通常並不會「有系統地透過教科書」學習特定領域知識,而是要一次接觸多個領域的知識,並整合知識以完成專案。換句話說,學生應擁有「立即學會知識、技能以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先在不知道為何要學的情況下硬學,以防未來「可能會用到」。

台灣兒童領導力教育協會(禮德旭)創辦人兼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教務長趙廷軒老師曾在演講中分享了她多年來在小學執行PBL課程的實務經驗,她指出,設計並執行PBL課程,大致可分為七個步驟

一、觀察學生現況,找出學生缺乏的能力。

二、選定PBL主題,可以從老師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出發。例如:讓學生自己舉辦一場班遊。

三、思考「為了完成這個專案,學生需要學習那些知識或技能?」。例如:資訊蒐集與判讀、費用估算。

四、創造學生與該主題的連結,讓學生對參與此專案感興趣。例如:請學生從多個出遊地點挑選一個,透過讓學生自行選擇增加參與感。

五、以驅動問題(driving question)讓學生自己定義出「以專案為中心(project-based)」的學習目標、待回答的問題(question)或待解決的問題(problem)。例如:問學生「我們要怎麼辦一場班遊?我們需要知道什麼?」

六、讓學生合作進行深度探究,學習相關知識、技能以回答問題或解決問題,老師在旁以提問促進學生反思。例如:我們要怎麼到台北?我們要從哪裡取得錢?

七、透過4F法帶領學生反思,依序思考「發生什麼事?我有什麼感受?我有什麼新啟發?我未來想怎麼做/怎麼應用?」。

綜合來說,這七步驟讓學生自行設計出自己的學習目標,並在學習與完成專案後,讓學生針對學習與實作經驗進行反思,能夠讓學生真正透過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習得相關知識與技能。

學生對主題沒興趣怎麼辦?

在理想的PBL課程中,學生會因為自己想要完成這個專案,所以在後續「以此專案為中心」衍伸出的各種學習中,學生都會保持非常高的自主動機。但根據我在萬芳高中的教學經驗(非常主觀、沒有研究支持,如果其他老師有不同觀察,歡迎和我分享),在「學校的文化與師生關係」經歷轉變之前,想要執行PBL課程的一般公立學校老師,很可能會遇到以下情況:

一、在考科課堂(例如物理課)帶PBL:大約1/6學生理解其價值,積極投入課程;1/6學生「乖乖」跟著老師的安排來學習;1/3學生覺得很生氣,老師在做跟考試無關的事、浪費時間;剩下1/3覺得好爽,老師不上「正課」了可以耍廢做自己的事。

二、在非考科課堂(例如探究與實作課)帶PBL:理解其價值的人可能會稍微多一些些,生氣的那1/3一半可能會跑來「乖乖」上課,一半跑去耍廢休息。

簡單來說,當老師滿腔熱血希望帶孩子進行的PBL課程時,可能只會有1/3的學生是願意參與的,此時多數老師可能會想辦法使用分數、獎品(很典型的是「遊戲化」)等外在賞罰來驅動學生,或者因為2/3學生的消極表現而退回去做「不浪費時間」的應試教育。

上面這些情況是很真實的,但是與其歸因於「學生本性較懶惰、較不自律」,我更傾向歸因於過去的環境因素,我認為他們只是缺乏適當(自由、信任、尊重、支持)的環境,若從環境層面著手,學生也可以發展出內在動力。

那麼,老師除了使用棍子與蘿蔔,面對那些「對任何專案都不感興趣,認為沒有必要多做與考試無關的事情,寧可休息耍廢一下」的學生,要如何透過環境塑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專題式學習, PBL, Photo by Siora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先簡單說明一下自己的教育觀點,我的理念接近「人本教育」,重視人的自我實現,希望幫助學生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活出幸福的人生。在實務上反對強制性課程,主張應讓學生在自由中學習選擇,並學習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大人是「支持者、陪伴者」而非「教學者」,主要的教育效果來自於自由的環境與大人的身教。

抱持如此正向的人性觀,我對「被動的學生」的解釋是:多數學生已經將學習和考試、分數連結在一起,所以學生不太可能因著自主動機而投入「(短期內看起來)與考試無關的教學活動」,在自主動機已經很薄弱的情況下,更不用說學生的興趣範圍很廣,要求全班都發自內心地投入到單一主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說,在公立高中執行PBL的困難,主要可以收斂成兩個問題:

一、學生興趣非常發散,很難讓全班的學生對同一個主題有興趣。

二、學生缺乏足夠的內在動力,支持他們從事與考試較無相關的課堂活動。

但這並不代表PBL的精神在一般公立學校中就是完全不可行的,以下我針對PBL在高中端的實踐,分享兩個建議。

PBL很棒,但不一定要發生在課堂中

在真實社會、真實情境中,一個人通常是自行選擇投入特定領域的專案,但在班級中,每個孩子感興趣的專案可能都不相同,甚至每個孩子當下的狀態都不同,有些孩子甚至沒有投入專案的意願,以班級為單位的PBL似乎無法避免這個問題。

因此在高中端,也許比起PBL課程設計者與教學者,老師比較適合扮演資源媒合者、生涯諮詢師、教練的角色,與孩子討論興趣後,鼓勵學生走出班級,甚至走出校園,尋找關注共同議題的夥伴,與他們共同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目前在社會上,有一些舉辦給高中生的比賽,例如「學習家小羊(IG帳號點這邊)」在去年就舉辦「中學生個案挑戰賽」,邀請五個組織出題,讓高中生擁有一個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平台,今年(2023年)也會繼續舉辦。另外,社團也是一個非常適合自主發起並進行PBL的地方,在舉辦社團活動時,一定會遇到許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進行的學習,並在執行專案的過程中將所學運用出來,並且獲取來自真實世界的回饋,才能夠真正拓展經驗,獲得個人成長。

那麼面對沒有意願投入任何專案的學生呢?老師要如何和這些學生互動?讓我們來聊聊第二個建議。

停止強制性課程,就算這門課很素養也一樣

「學生缺乏的內在動力」是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為什麼只要不用考試逼學生,學生就會擺爛給你看?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 Peter Gray 在《會玩才會學》中分享了一個1970年代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他們將一群喜歡畫畫的小孩分成三組,告訴第一組「畫一張畫就會獲得一枚好寶寶章」,請第二組畫一張畫,再給他們好寶寶章作為驚喜,第三組則是請他們畫一張畫,但不給予任何獎勵。

研究發現,第一組(知道畫完有獎品)的小孩,畫得比另外兩組遭很多,更可怕的是,在後續的自由時間中,第一組和另外兩組比起來,只花費大約一半的時間畫畫。

這個研究代表什麼?當一個原本因為內在動機而做一件事的人,被他人運用外在賞罰來激勵他做同一件事,他們的外在動機會壓過內在動機。持續提供外在動機,或許能夠讓他繼續從事此活動,可是一旦外在獎賞消失了,他原本投入此活動的內在動機也已經下降了

這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當老師不考試,孩子就不願學習」,當一個孩子從國小到國中都受到外在動機驅動,到了高中時,很多學生可能已經失去學習的內在動力了,不斷地「他律」並不會讓孩子變得「自律」,根據自主學習促進會分享的《學習自律四階段》,一位學生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經歷「解放散漫期」是無可避免地,他們必須在「師長不干涉但給予正向支持、接納」的情況下,才會逐漸發展出內在的力量。

回到PBL課程的問題,我認為老師面對「無動力」的學生,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不強制學生參加」,雖然我們都認同PBL課程的許多好處,但以外在賞罰驅動學生參與課程,只會削減他們的內在動機。養育四個在家自學學生的家長 Kerry McDonald 在《自主學習大未來》中提到的:「課程不是問題,由成人強加的課程才是問題。」即使是素養導向課程,也應該透過分享的方式說明課程目標與其重要性,但不帶價值判斷地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比起學生在高中三年能教的任何知識、能力,讓學生發展出內在的學習動力、成為終身學習者重要太多了。

結論

專題式學習是很棒的學習方式,比起透過教科書「系統性地學習知識」,它更符合人在出社會後的學習方式,但老師提出的專題不可能同時滿足所有人的興趣,因此面對「學生對主題不感興趣」,老師們可以思考以下兩點:

一、將專題實作的場域從「班級」解放,讓學生走出教室,找到關注相近主題的夥伴一起進行PBL,在更真實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二、雖然PBL課程相當「素養」,但強制性課程對學生的內在動力可能是有害的,讓學生在自由、尊重、支持的環境中自由選擇,才能逐漸發展出內在力量。

至於如何在公立學校中創造自由、尊重、支持的環境?具體的作法有哪些?未來我也會持續撰寫文章,如果你想看到更多實務建議、心理學理論支持或實驗教育的作法,可以 Email 訂閱我的電子報,就不會錯過我的最新文章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