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升學主義,現場教師實踐自主學習理念的 5 個解決之道

自主學習,蘇倚恩,Photo by CDC on Unsplash

我很認同老師在旁陪伴這件事!自主學習、自我探索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技能,老師適當的指引後讓學生「自行發展」比上對下的教學更好。

但現今的分數至上似乎還無法從大家心中抹滅 ……(一種:政策不錯啊~但不要讓我小孩參與,他/她需要進台清交成。這樣的機會留給「其他」孩子)。

—— 呂昀修(大學物理系學長,目前在師大讀碩班、修教育學程)

家長還是很重視分數,怎麼有空間自主學習?

不得不說,成績至上的思維、升學主義真的是推動教育改革時很大的阻力,父母的期待其實也反映出整個社會文化對「成功」保守的定義。

還記得有一次我和一位體制內老師約了時間聊教育,她是一位相當以學生為中心的老師,跟學生的關係也都不錯。但在聊到我的理想與困境時,她問我:「你覺得一位家長,把自己的小孩送來公立高中,她希望孩子從學校得到什麼?」

然後我就卡住了。

會把小孩送到公立高中的父母,會希望我「在課堂中允許學生不上課、做自己的事」嗎?這個「允許」在他們眼中,會不會其實是放任?如果我主張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那我是不是也不應該把自己的教育觀、教養觀強加在父母、老師身上?

如果一位父母就明確地告訴我:「我希望自己的小孩考上好學校,畢竟學歷對未來的影響還是很大,希望老師多督促我家孩子用功讀書、考試。」那我的學群制度,對他們來說難道不是在亂搞嗎?

學生背負著家長的擔心與期待,家長又背負著社會對成功的單一想像。表面上,我是在面對班上 35 位學生,實際上,我面對的是整個社會文化對教育、學生、老師、學習、優秀的普遍定義

曾經也覺得這是一個沒什麼救的議題。

一位業界的朋友用沙丁魚來比喻我的處境,我就像是逆向的沙丁魚,在一群沙丁魚中大聲喊著:「往這邊游!這邊這邊!」但沙丁魚太多了,最後似乎還是改變不了什麼。

我也是妳說的那種人吧?被莫大潮流吞沒、隨波逐流的其中一個人渣。

馬洛是《進擊的巨人》當中一位懷抱理想的角色,這是他第一次碰壁時說的話。他自願進入墮落的憲兵團,希望能夠改變這個組織,而他選擇的手段是「爬到最上面」。但是,在教育圈「爬到最上面」需要多久?15 年?25 年?太困難、也太久了!我可能連第一關「教師甄試」都要卡很久。

「你對世界的影響力,不必等到有了適當的頭銜才開始。」

很幸運,我在去年八月接觸到領導學,這學期也修了兩門台大領導學程的課。

你對世界的影響力,不必等到有了適當的頭銜才開始。

這是領導力專家、暢銷書作家 John Maxwell《從內做起》封面上大大的 slogan,還有一陣子爆聽 TFT 的 podcast 《哈囉,這裡是TFT》,也聽到了很多我很喜歡的 quote:

領導無關位階,而是你如何領導自己,並和他人一起合作,引領你想看見的改變發生。

領導力就是領導自己跟他人完成目標的正向影響力。

於是我開始練習、培養自己的領導能力,我寫下自己的願景(幫助孩子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活出幸福的人生)、思考如何溝通教育理念、架網站、寫文章、組社群、去師培中心分享、舉辦家長成長工作坊,「你對世界的影響力,不必等到有了適當的頭銜才開始。」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鼓勵。

今年三月,我在研究民主教育的時候,問了 ChatGPT 一個問題:

我遇到一個困境,我希望做到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教育與重視學生社群的民主教育,但如果他們的家長不希望我這樣對待他們的小孩呢?他們可能覺得我太過放任小孩,怎麼辦?人本教育與民主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會和家長的教育選擇權衝突?

它的回答如下: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教育者、家長和學生之間的價值觀和期望可能存在差異。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來解決問題:

  1. 溝通:與家長進行溝通,讓他們了解你的教育理念、方法和實踐方式。同時也聆聽他們的想法和擔憂,了解他們對教育的期望和價值觀。透過溝通,雙方可以更好地了解對方的立場,並且達成共識。
  2. 提供資源:將你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方式提供給家長,讓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你的教育方式。同時也可以提供一些相關的資源,例如書籍或文章,讓家長可以自行了解相關內容。
  3. 尊重家長的選擇權:儘管你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你需要尊重家長的選擇權。你可以讓家長知道他們可以在學校以外的地方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但你需要在學校內尊重學生和其他家長的期望和價值觀。

總之,在教育中,溝通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家長、教育者和學生之間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即使你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與家長的期望不同,你可以透過溝通和尊重來解決問題,並找到達成共識的方法。

這不就是我平常對學生的方式嗎?

我不需要把自己的教養觀強加在父母身上,我只要真誠地根據自己的經驗,分享自己的想法、作法,提供資源、提供心理支持,如果可以的話,促進親子之間的對話,協助他們用雙方聽得懂的方式表達愛與關心,但最後接納並尊重家長的教育選擇權。

而在個人網站中寫下自己的教育理念、實踐方式、成功案例、親子教養資源,也是一種促進家長、同事理解自己教育理念的做法。如果能夠互相理解、看見雙方的差異(而非差距),建立親師間、同事間的信任,相信最大的受益者會是學生。

延伸閱讀:我的故事:我的教育理念演變史

你可以這麼做

這篇文章的後半段,我也想和其他「希望看見改變的教育工作者」分享一些「你現在就可以開始做的事」。

釐清自己的教育哲學

對你來說,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希望孩子活成什麼樣子?你想要帶給學生什麼?教師扮演什麼角色?課程扮演什麼角色?透過閱讀或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交流,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公開平台闡述自己的教育哲學

我是用 WordPress 架站,會稍微麻煩一點,要花錢買網域,有考慮 WordPress 架站的人可以參考 諾特斯 WordPress 免費新手教學影片,教得非常詳細。不想那麼麻煩的話,Notion 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了,網路上 Notion 的教學影片、文章已經非常多了,我自己也沒有用 Notion 架過網站,這邊就不推薦資源了,大家自己 Google!

至於其他部落格平台我就比較不建議,因為部落格平台通常都是一篇一篇排列下來,比較不利於讀者瀏覽、理解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 2020 年一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是用 Google 的產品 blogger(歡迎逛逛我的舊網站),但因為手機版的排版太醜,而且網頁自由度太低,所以今年果斷自己架了個人網站(用自己的名字當網域還蠻爽的)。

和孩子討論父母的期待對自己的影響

「這是你的期待,還是父母對你的期待?」曲智鑛老師在《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一書中分享了這個做法。

知名生涯學者 Swain(1984)也在金三角理論中指出,一個人在做生涯決定時,除了考量自身興趣、能力、價值觀、人格特質,以及科系、產業、公司、職能、未來發展等教育與職業資訊,還需要釐清「父母、師長等重要他人的影響」。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現況以及影響自己的因素有所覺察,孩子就比較能夠有意識地做出選擇。當然,這個方法我覺得還是有些限制,畢竟你要一個高中生真的完全不管父母對自己的評價、完全不期待父母認同自己,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去不以升學為主的實驗學校

這是半開玩笑的,但其實也不算開玩笑。

如果你的教育理念自由開放到一個極端(例如會寫文章介紹瑟谷教育),那先投入體制外教育,並透過新媒體等形式讓更多人接觸到體制外教育的理念與教育成果,也未嘗不是個好方法。

波士頓心理學院教授 Peter Gray 在《會玩才會學》的最後一章中,分享了一位自學生(好像叫作 Jessica 之類的)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說,這個自學生從來沒進過學校,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了,還是活得好好的,而且有自信、有目標。他說,他相信有一天,我們每一個人身邊都會有一位 Jessica,當這一天到來,教育界就會產生很大的翻轉。

這個論點也和傳播學的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s)雷同:一個創新的事物、技術或觀念要被多數人接受,需要先有 15-18% 的人接受這項創新,接著就會快速擴散開來。所以,也許我們應該對話、溝通的對象,是生命經驗與教育理念都比較接近的教育工作者與家長。

建立社群、創造同溫層

一個人走很快、一群人走很遠。很抱歉在這裡用了小學生作文用到爛的句子,但對創新工作者來說,一群理念相近的人一起討論如何實踐創新的理念,確實對實務工作很有幫助。

對我來說,同溫層除了專業交流以外,其實更重要的是成為彼此的心理支持,定期的聚會,對社群成員來說都是互相充電

如果你也對民主教育、自主學習、生涯輔導感興趣,非常歡迎你訂閱電子報(往下滑有訂閱表單👇🏻),透過回信與我交流,也可以直接透過 Facebook 與我聯繫!

延伸閱讀:台灣教育改革現況以及我想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