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的混齡課程架構【看懂人文國中小 #1】

你可能聽過人文的行動學習、學習分享會、混齡教學、家族課程,但學生的課表到底長什麼樣?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前言
進人文國中小當老師之後,我一直想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文章和大家分享。
但人文是一間發展超過 20 年、教育系統相當完整的實驗學校,從教育哲學、心理學、課程架構,到班級學生編制、教師人力規劃與課室空間,全部環環相扣。
從三年前參訪人文,到現在於人文任教,我的一個心得是:
想理解任何一堂課的操作方式及學生成果,都需要先對人文的教育目標、人文對人性本質的基本假設,以及人文的整體課程架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不然可能只能記得某些特色,卻看不懂各個特色之間的連結。
這大概會發展成一個【看懂人文國中小】的系列文章。
第一篇,我想先從比較具體的部分談起:人文國中部的班級規劃及課程架構。
一年四學季
人文是一間一年四學季、每學季 10 週的學校,我們通常稱為 01、02、03、04 學季。
混齡的「家族」
在人文,一到五年級為國小,升上六年級即為國中。
除了一年級之外,每兩個年級設立一個「班群」,國小部有「二三班群」及「四五班群」。
國中部則有「六七班群」及「八九班群」兩個班群,通常簡稱為 G67、G89,G 是指年級(Grade)。
每個班群下,會設立兩到三個「家族」,每個家族都是混齡家族,以我所在的家族 A 為例,共有 11 位七年級學生、13 位六年級學生。

通常每半年更換一次家族,分配家族名單時,會考量學生意願、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與安全感、學生習慣的學習方式、學生的人際需求。
兩大課程主軸:素養與能力課 + 家族課
人文將兩節課合併為「大節」,每大節 80 分鐘,每天 4 大節。
值得一提的是,人文並沒有上下課鐘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狀態彈性調整課程時間,例如表定 10:00-10:30 為下課時間,但如果我們發現 9:40 時學生已經需要休息,我們也可以將下課調整為 9:40-10:10。
課程內容方面,大致可以分成兩大主軸:素養與能力課及家族課。整週課程時段如下表:

素養與能力課
素養與能力課可以用公校的多元選修課來類比,每個時段開設 5-6 門課,共 8 個時段。
課程內容包含「語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科學、藝術、 綜合、生活科技、健康與體育」九大領域,就單一門課來說,可以理解為課程創新、素養導向課程,但因為不以紙筆測驗作為學習的終點,因此教學不必受限於「學會課綱提到的所有學科知識」。
所有課程都是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老師也會根據對學生的瞭解,推薦特定學生去上某些課。
會不會遇到「某個時段的所有課都沒興趣」的問題?老實說,會。
雖然學生也可以選擇不參與任何課程,進行個人 PBL(專題式學習),但目前看起來,六、七年級學生的自主規劃能力還沒有那麼強,只有少數學生能夠做到「明確說出自己想投入的學習活動並確實執行」。
家族課
家族課顧名思義,是由家族導師負責的課程,但每週兩天半,究竟在上哪些課?
這裡必須先打個預防針,我是 G67 家族導師,因此 G89 的家族課,可能長得不太一樣。
雖然各家族課程規劃略有差異,但大致圍繞著「行動學習」及「學習分享會」兩個重要活動。
行動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
就形式而言,行動學習是一個與團體一起、長時間脫離舒適圈、到外縣市或外國的學習活動,例如台北三天兩夜、高雄七天六夜、澎湖 12 天、日本 21 天。
以 G67 今年的規劃為例,4 個學季的行動學習如下表:

G89 過去也曾規劃過馬來西亞 30 天、澳洲 30 天的行動學習。
就目的層面,可以將行動學習理解為一種「創造多元經驗的體驗型專案」,藉由增加學生經驗的豐富度,提供學生更多可以反思的材料,終極目標是讓學生更認識自己及世界。
在行動學習前,學生需要規劃行程,認識目的地或景點的各個面向,例如認識目的地的地理、歷史、飲食、文化,瞭解景點的小故事與主要看點,若是國外行動學習,也會學習該地區的主要語言。
在行動學習期間,學生需要輪流負責帶隊(我們稱為「輪流擔任地導小組」)、處理突發事件或人際衝突,同時也會透過實際體驗、參觀、訪談、與當地人互動等方式學習。
在行動學習後,學生需要反思自己在行動學習中的經驗,以書面或口頭報告呈現自己在行動學習期間的學習。這就連結到下一個重要活動:學習分享會。
學習分享會
學習分享會(簡稱「學享會」)就像是人文學生的期末考,但並不是由老師檢驗學生「是否學會老師教的東西」,而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問自己「我到底學到了什麼」。
就形式而言,學享會通常在學季最後一週舉辦,師生會共同規劃口頭報告及靜態展覽,以 G67 在 01 學季的學享會為例,我們在學季的最後一天上午舉辦學享會,每個學生必須上台報告 10 分鐘,主題不限。
以下是幾個我的家族學生的學享會報告主題:
7 年級學生:
- 衝突與合作:小組內發生的爭執,以及如何解決
- 6 年級到 7 年級我有什麼改變
- 變了又好像沒變
- 七年級的第一個學季
6 年級學生:
- 不一樣的學習!
- 小組和地導
- 關於行動學習(我自己的看法)
- 我們小組的故事
除了行動學習與學習分享會…
除了以上兩大重要活動,我們也根據學生的需求以及我們對學生的期待,在家族課當中規劃了其他課程(以下主要是我所在家族、在 02 學季的規劃)。
以下每一堂課都可以拆成單獨一篇文章,這裡先簡單介紹:
- 自主安排:我們希望學生學習「有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在沒有老師幫你上課的情況下,你應該要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幫自己上課」。類似體制內的自主學習課,每週一小時,由學生自己規劃要做什麼,學生會輪流和老師談話 5 分鐘,每兩週談一次。
- 生活角落:我們希望學生在下課時間能有更多元的活動,但他們其實需要先由老師陪著體驗看看,才有機會遷移到下課或午休時間。我們將 G67 兩家族打散成四組,跑班輪流體驗不同的活動,例如數字油畫、拼圖、對弈型桌遊、拉密、撲克牌、知識王、摺紙、羊毛氈等。
- 社團活動:我們觀察到學生有和其他家族同學相處的需求,因此我們每週安排一小時的社團時間,讓 G67 的兩個家族的同學聚在一起,自行發起社團。
- 沉澱與內省:我們認為「知道自己的生活發生什麼事」乃至「看見自己的成長」是很重要的,雖然每學季都有學享會,但我們認為學生應該有更高頻率的內省與記錄,因此我們在每周五下午規劃了沉澱與內省時間,類似體制內的週記。
- 家族晨間課程:週一、週三會由兩位家族老師輪流和學生討論某些議題,通常是老師日常看到、覺得值得聊聊的議題,例如南韓戒嚴、UBI 無條件基本收入;週二帶學生進行班際躲避球,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以及跨家族人際需求;週四、週五則處理一些家族行政,或直接切入行動學習準備課程。
一週課表範例
看了那麼多文字,可能會覺得有點複雜。
我們直接來看個範例:

其中標黃色的是素養與能力課,標橘色的是家族課。
不過就如前文所述,幾乎每個學季都有數天的外出行動學習,遇到行動學習時,課表會如何調整?
其實,每學季的素養與能力課,大概只會上 6 個禮拜。第七週開始,整個禮拜都是家族課,學生會進入行動學習的密集籌備,大概像是這樣:
▼ W7-8 行動學習前準備

W9 高雄 7 天行動學習
▼ W10 行動後反思/學享會準備 + 學享會

結語
由於人文十分重視「以學生為中心」,因此課程時常因為現場學生的需求彈性變動,這或許也是外界一直看不懂人文課程的原因。
但在大量變動、彈性之下,仍有一些不會變動的核心概念與架構,這系列文章正是希望幫助讓外界看懂人文的教育模式,也希望吸引到更多有相似理念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
本文從最外顯、最具體的課程架構開始,先讓讀者初步理解「人文學生來學校到底在幹嘛」,接下來的系列文章會討論人文的四大發展任務、人性觀、評量、教師技能包(三段六式)等主題。
有興趣的話,歡迎訂閱電子報。
若有任何疑問或回饋,也歡迎直接寄信到 iansuedu@gmail.com。
延伸閱讀:人本教育的重點不是誰有決定權,而是大人是否願意和孩子平等對話【民主學校參訪 #3 人文國中小】
我還在探索發布內容的最佳管道,除了電子報,也同時經營以下平台,有時會同步發佈,有時不會。如果你喜歡,請訂閱電子報!
Substack 電子報|成為自己的路上|On Becoming Myself
Website|蘇倚恩 iansuedu.com
Facebook|蘇倚恩
Instagram|@ians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