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識科學與血液噴濺【教學記錄】

鑑識科學與血液噴濺,蘇倚恩教學心得

今天七月在宜昌科學營的課程中,我最想教的課其實是「血液噴濺型態分析」,得知有機會前往彰化二林的一間補習班教小學生之後,我便設定主題為「鑑識科學與血液噴濺」,希望能完成這個小願望。

前半堂:建構鑑識科學的蒐證工作步驟

其實關於鑑識科學本身的知識,我講的並不多,但是透過引導與對話,我帶著小學生建構出路卡交換原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原理)、偵查蒐證工作的步驟。

在討論步驟的階段,我給學生幾項犯罪現場的調查步驟,請他們排列出合理的先後順序,並且在小組討論時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

在「救人」和「戴手套腳套」的先後順序問題上,有位學生覺得要先戴手套及腳套、再進去救人,因為如果警察留下自己的鞋印可能會被列為嫌犯,另一位學生則認為救人要緊,人家都快要死了你還在戴手套?

在「救人」和「封鎖現場」的先後順序,學生也有不同看法,一位學生說救人比較重要,另一位認為封鎖現場、避免閒雜人等進出比較重要,甚至有人認為這兩件事情並不衝突,如果人手夠其實可以同時進行。

學生提出了許多未必正確但推論合理的看法,但我當下臨時決定不告訴他們鑑識人員實際的調查步驟,並且向學生解釋我不說出標準答案的原因:因為比起「正確答案」,我更在意推理的過程、邏輯與想法的碰撞

後半堂:血液噴濺型態分析

血液噴濺型態分析非常有趣,舉個例子:垂直低落的血滴,其形狀應該會是一個圓形;如果血滴斜斜噴到地上,形狀就會是橢圓形的,噴射路徑愈傾斜,血滴的橢圓形就會更長更尖。

於是鑑識人員可以從血滴形狀求出血滴的入射角度,延伸同一傷口噴濺出的數滴血滴的入射方向,延伸線交會處就是傷口的位置。

我也帶著學生實作分析,模擬血液斜斜噴到地上的血滴形狀,以此推斷傷口的位置,並設計一個很簡單的案件情節,讓學生只要知道傷口位置就能夠破案。

科學本質觀與科學思維

這些內容對小學生來說其實蠻困難的,所以我其實更希望他們能夠因為這堂課,而更了解科學本質和科學思維。

課程結束前,我問學生:「你們認為科學有永遠正確的標準答案嗎?」一位同學認為因為科學家都有做實驗證明,所以這些結論都是正確的

另一位同學則認為一切的定律、學說都是暫時正確的,還舉例說「牛頓被愛因斯坦推翻」,一個升小六的學生講出這樣的科學本質觀其實有驚艷到我,我當然是趕緊借題發揮,論述了一番科學本質與科學思維,並試著連結到剛剛的血跡鑑識實作。

兩個半小時的課,雖然很累,但看到學習發生真的很開心

教學反思

引導學生探究「眾專家普遍認可的定律」時,發散與收斂的時間還不太會掌握,如何在學生邏輯正確但結論錯誤時,將討論帶回正確方向,是件有點困難的事。

期待回饋與反思的掃描檔,但好像應該多加一個學生自我評估表,不然很難掌握每一個學生的科學本質觀。

鑑識科學與血液噴濺,蘇倚恩教學心得

備註:班級約30人,分四組。學生大多為小學四年級以上。

延伸閱讀:學生對「專題式學習」的主題沒興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