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教育基本精神:滿足家長的教育選擇權

另類教育基本精神:滿足家長的教育選擇權,Photo by sofatutor on Unsplash

另類的英文是 alternative,有「其他的」、「替代的」之意義。「另類教育」這個名詞被提出,就是希望能「替代」主流學校、提供孩子不同於主流學校的選擇,藉此達到因材施教、滿足家長的教育選擇權。

由於主流學校的教學方式不可能適合所有人,有一群人對教育有不同願景的家長聚在一起,開設不同教育理念的實驗學校,期許實驗教育發展為升學的「另類」選擇,同時各學校皆能發展各自的校本特色,實驗教育或另類教育(以下簡稱另類教育)的精神與方法,在台灣也已經逐漸進入並影響體制內教育。

各校發展校本特色,才有適性揚才的可能

另類教育的優勢:清楚且可落實的教育哲學

我認為台灣另類教育與主流教育最大的差別在於,另類教育規模較小,有明確的教育哲學,且大多數教師皆是因為認同學校的教育哲學才進入另類學校,家長也大多支持學校之教育理念,學校之教育哲學有較高的一致性。

其次,其教育哲學貫串所有教學活動,教材教法確實由其教育哲學領導,擁有共同願景的情況下,教師們將更知道為何而做,也將願意承擔更多乍看之下吃力不討好的行政工作。

延伸閱讀:臺灣實驗教育的緣起與現況(劉世閔,2021)

體制教育的挑戰:缺乏明確的教育哲學作為行為指引

反觀體制內教育,我並沒有否定108課綱對其教育哲學和願景的明確描述,但這樣的願景是否代表全體教師的願景?

就我自己為例,母校的教育目標,我是在成為師培生之後,回去查高中官網才知道,上面寫的教育目標也十分陌生。

同一間學校的教育哲學常常並沒有被所有基層教師認同,如此一來許多教師只能在「升學」的狹窄框架中定義學習,而升學導向、成績掛帥的結果,就是一切教學行為都是為了對升高中、大學有幫助,而不是對「人生」有幫助。

即使學校端願意改變,家長端也很難跳脫升學主義的框架,常常只以「排名」為選擇學校的標準,而忽視各校特色、教學目標。

延伸閱讀:面對升學主義,現場教師實踐自主學習理念的 5 個解決之道

另類教育與體制內教育之比較

我認為有許多另類教育的精神,其實和新課綱皆有異曲同工之妙,新課綱強調的校本特色課程,其實就是希望各校多元發展,避免獨尊智育而限制學生的多元發展,但基於上述原因,主流學校在各校發展上受到諸多限制。

我認為另類教育本質上和體制內教育並沒有真的天差地遠,但是由於小規模、小團體,另類教育較易發展出校本特色。

延伸閱讀:台灣教育改革現況以及我想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