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育的重點不是誰有決定權,而是大人是否願意和孩子平等對話【民主學校參訪 #3 人文國中小】

人本教育、人文國中小參訪、蘇倚恩、Photo by Vitolda Klein on Unsplash

我們學校可以接受每一個人,光是存在就有意義了。

— 李英彥老師 2023/07/13

今年五月,我和夥伴們發起「教育搞起來:民主教育與自主學習推廣計畫」,每月籌辦民主教育社群聚會,並於七月開始每月舉辦民主/人本學校參訪,希望能夠推廣民主/人本教育。參訪的第一站就選在成立超過 20 年的宜蘭人文國中小,並且我們和人文談了兩個方案,一個是單日參訪方案,另一個是為期四天的短期實習方案。

我想在這篇文章中,和你分享這幾天的收穫和啟發。

人文國中小 簡介

宜蘭縣立人文國民中小學是一所實踐人文展賦教育理念的學校,以發展任務替代課綱,涵蓋四階段教育系統。注重內在學習與發展,培養情緒、人際互動、溝通等能力,重視親師合作協同文化,強調家長與教師是教育合夥人,共同支持幫助孩子達到身心平衡、獲得滿足與幸福。

人本教育中,事情應該給大人決定還是小孩決定?

這大概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會有的疑問,在這些崇尚民主、人本精神的學校中,如果小孩不想要學某些東西、不想要參與某些活動,難道就都給小孩決定嗎?或者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仍然必須要由大人決定?

在參訪的第一天,就有許多夥伴提出類似的疑問,可以用手機嗎?學生可以不上課嗎?學生可以在旁邊和朋友聊天嗎?

而就在大家一連問了幾次之後,英彥老師點出了一個重點:重點並不是大人決定還是小孩決定,而是當大人和小孩想法、需求、期待不同時,大人是否願意和學生好好說話,聆聽他們的需求?

當孩子不想要參與某些活動時,最好的處理方式不是「(用分數或負面標籤)強迫他參與」,也不是「直接允許他不參與」,而是和他好好討論這件事,為什麼不想參與?那他想做什麼?為何想做?

教育者本身也要好好反思,自己為何期待孩子參與活動?參與這個活動可能可以得到哪些好處?他不參與會怎麼樣嗎?我在擔心什麼?

透過好好聆聽孩子的需求,也和孩子說明自己的顧慮與認知,雙方的期待能夠逐漸對齊,這時,師生更像是夥伴、戰友,一起尋找能讓彼此滿意的處理方式。

周樂生校長:真正的民主,是好好地表達需求

在綜合座談時間,我問樂生一個問題(他叫我們不要叫他校長,叫樂生就好,我認識的一些畢業生是都叫他樂老、樂生老師的簡稱):人文國中小很早以前就開始參加國際民主教育年會,人文的一群畢業生也在畢業後成立台灣民主教育社群,但為什麼感覺比較少聽到人文自稱「民主學校」?

他回答:「真正的民主,是我們把自己的需求,好好地表達出來。」

如果多數決選出來的結果,並沒有辦法讓人感覺到幸福,那這樣的民主有意義嗎?

如果我們希望獲得幸福,我們就需要深刻地覺察自己的感受與需求,並真誠地表達出來,同時,我們也必須同理他人,瞭解他人的需求與難處,嘗試用更適當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

人文是間很重視「人」的學校,因此和孩子討論他們的需求、幫助他們找到滿足自己需求又不會影響他人的方式,是他們更看重的。

從這些回答中,我可以感受到強烈的人本精神,我想,比起民主學校,人文更適合被稱為人本學校吧。

在人文,一對一對話也是正課

在人文,和學生一對一對話是正課喔。

— 李英彥老師 2023/07/10

這是過去讓我非常非常痛苦的一個問題,在體制內,雖然多數老師都會認同「比起教書、更重要的是教人」、「身教重於言教」,但法規傳遞給大家的訊息就是:老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

除了年資之外,老師的薪資主要是受「上課時數」影響的,專任教師的基本鐘點是一個禮拜上 16 節課,有當導師的話,一個禮拜是 12 節課,超過的話就會拿到「超時授課鐘點費」。

那學生和同學吵架時來找老師聊聊呢?學生對未來感到迷惘來找老師討論學群和科系選擇呢?學生在學業上受挫時來找老師討論學習策略呢?

如果你是專任老師(或像我之前是代課老師),那政府會謝謝你的愛心,但不會多給你半毛錢,只能看你有多少愛心和熱情可以燃燒。

不是說我不願意和學生聊,老實說,我超喜歡做輔導工作,但不是每個老師都像我一樣還沒結婚生小孩、對教育超級有熱情、可以額外投入大量個人時間進行個別輔導。

你說導師有減鐘點阿,但老實說,導師一周減鐘點四小時(頂多再加上每周一節的導師課),要如何好好輔導一個班級 35 個孩子?

但在人文,英彥老師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對一談話並不是一個「額外的教育工作」,一對一談話就是正課!他們採用大約 1:8-12 的師生比,並採用雙導師制度,一位老師在授課時,另一位老師可以隨時和學生一對一晤談(他們的師生比並沒有特別低,111 學年,全台灣的公立學校國中師生比已經下降至 1:9.25,高中則為 1:11.29。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這似乎告訴我,如果我想要在體制內實踐民主/人本教育,又不想累死老師,那麼調整「以授課為主的課程架構」是必要的任務,我們必須在課程架構中安排更多「師生一對一談話的時間」,讓老師的角色逐漸從「知識傳遞者、教學者」轉變為「引導者、陪伴者、學習教練、資源提供與媒合者」。

延伸閱讀:自主學習不是目標,而是孩子身心健康之後,自然而然的結果【民主學校參訪 #4 人文國中小】


每月一次的參訪計畫仍在進行中,如果你也希望收到最新參訪資訊,歡迎填寫 此表單 留下你的信箱,加入我們下個月的民主學校參訪!

探索更多來自 蘇倚恩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