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不是目標,而是孩子身心健康之後,自然而然的結果【民主學校參訪 #4 人文國中小】

自主學習、人文國中小、蘇倚恩、民主學校參訪、教育搞起來,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今年七月初,我帶了大約 20 位教育工作者前往宜蘭參訪人文國中小,其中五位參與者選擇了四天三夜的短期實習方案,我也是其中之一,我想繼續與你分享人文強大的教師社群,以及人文對自主學習的看法。

人文國中小 簡介

宜蘭縣立人文國民中小學是一所實踐人文展賦教育理念的學校,以發展任務替代課綱,涵蓋四階段教育系統。注重內在學習與發展,培養情緒、人際互動、溝通等能力,重視親師合作協同文化,強調家長與教師是教育合夥人,共同支持幫助孩子達到身心平衡、獲得滿足與幸福。

一群大人一起陪伴一群孩子長大

在人文的第二天放學後,我們參與了四五年級的導師會議(人文的班級採混齡制度,四五年級是同一個班群)。

人文的老師絕對不是單打獨鬥的,導師與導師之間可以非常深入地談論孩子的狀況,很快速地知道學生的困難點、有注意到學生當天跟家長可能發生什麼事,而且可以看見孩子的亮點。整個會議的討論聚焦在小孩身上,關注的是學生相對於過去的自己,是否有進步

例如,老師在討論孩子的發表時,可以明確說出「這個孩子最大的困難在於開口說話,這次和上次有什麼差別?」另外,他們也提到「今天媽媽和孩子一起走進教室時,媽媽的表情是不是有一點尷尬?是不是昨天發生什麼事情了?」接著另一位老師回應道,他當下就有去找那位媽媽聊聊。

「一群大人一起陪伴一群孩子長大」,是我旁觀會議後打下來的一句話,我非常、非常嚮往這樣的教育環境。

還在萬芳代課的時候,我主動找了好幾位學校老師,想和他們討論孩子的狀況,但多數老師的理念和我還是有蠻大的差異,當我和他們分享我的想法時,通常會得到「我們萬芳的孩子比較需要被逼啦」之類的回應。

和一群理念相近的夥伴,一起討論孩子的需求、身心狀況、成長還有亮點,應該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吧。

如何聚集理念相近的老師?組織理念明確並採獨立招募

於是我也繼續思考,我要如何打造這樣的工作環境?除了直接加入實驗學校,我要如何在體制內實現這個目標?

我認為需要努力做到兩件事:

一、理念明確:組織必須先有明確的願景、使命、價值觀(不管是以學校為單位,還是以特色班為單位),才能夠討論「如何招募到理念相近的教師」,目前各校的教育理念仍停留在「課程計畫書」的層級,校內的老師未必認同,甚至將之視為「打高空、無法實踐的口號」,完全不予理會。

二、採取獨立招募:目前的主要招募方式「聯招分發」,無法讓學校找到教育哲學、價值觀與工作能力皆符合的人才,例如,一般教甄評量的可能是學科解題能力,但人文國中小需要的人才可能要懂諮商輔導、非暴力溝通、自我覺察能力極強、並且對「瞭解人的需求和動機」。

根據這樣的思考脈絡,我想特色班應該會是可以努力的方向?(聽起來是一個超大的坑)

如何養出自主學習的孩子?

這是我最後一天綜合座談時問英彥老師的問題,人文如何看待自主學習?一個人是怎麼發展出自主性的?一個孩子如何從「不會自主學習」走到「會自主學習」?

英彥老師給我的答案是,自主學習其實並不是人文最強調的教育目標,相反的,人文是先把孩子的身心照顧好,讓孩子吃飽穿暖、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不需要為了滿足大人的期待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需要為了被主流社會認可而辛苦地讀自己沒興趣的書。

當孩子認識自己,並且發自內心接納自己、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他才會有心力探索世界、學東學西。

然後他會發現,想要探索世界,自主學習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因為只有自主學習,可以讓他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自己想學的東西、按照自己的學習步調、像自己想學習的對象學習。

所以,自主學習不是人文的主要教育目標,自主學習是達到人文的主要教育目標(身心健康)之後,自然而然產生的結果。

這個論點似乎也指出目前教育現場和一些教育組織的問題:辦很多活動給學生、給學生很多的學習工具(教學影片、ChatGPT 等),但卻沒有接納、信任、尊重、支持孩子。

不是說那些活動和學習工具不重要,只是對我而言,好好對待孩子(接納、信任、尊重、支持孩子)似乎才是更根本的任務,當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自我效能都很高的時候,孩子的學習動能根本是擋都擋不住的!

這對體制內教育的啟示是:老師真的應該花更多時間和學生對話,瞭解他們的需求、給予孩子更多選擇、也陪著孩子評估選項、做出決定並為之負責。

這也是我未來會不斷努力的方向!

延伸閱讀: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文國中小【民主學校參訪 #1 人文國中小】


每月一次的參訪計畫仍在進行中,如果你也希望收到最新參訪資訊,歡迎填寫 此表單 留下你的信箱,加入我們下個月的民主學校參訪!